冈波巴大师选集讲记第八回 皈依与净戒(三昧禅院院主钟宁口述)
发表于:2015年01月16日  分类:米拉日巴尊者传  评论关闭   

第八章  皈依与净戒

现在讨论于不知成佛之方法应如何对治,和发菩提心之道。

颂曰:

“基础体性及差别,所缘因地及受法,

仪轨功德及过失,丧失对治及学处,

如是由此十二门,阐述发菩提心义。”

第一项:发菩提心之基础【或所依】——这是要说有什么样的人,才能够发菩提心,或具有怎样的基础,才能如法的发菩提心。这必须要【三个条件】:(什么条件啊?哼哼,大家听到了没有?发菩提心不是随便能够发起的呐,它有条件的呐。“我们都能发菩提心。”呵呵呵,你们能发菩提心吗?不能,具足三个条件啊。)

(一)具足大乘种性,(要具足大乘种性呐!)

(二)皈依三宝,

(三)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。(这里有个注解,)*七众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弥、沙弥尼、男居士和女居士。*(你必须具足这其中的一样别解脱戒。是吧,哈哈哈哈哈!就是说要么你就受比丘戒啰,要么你就受比丘尼戒啰,嗯,要么你受式叉摩那戒啰,啊,要么你受沙弥戒啰,受沙弥尼戒啰,要么受男居士的男居士戒啰,女居士的女居士戒啰。是不是?你必须是这样的人呐,就是具足七众中的任何一种别解脱戒,这样才能发菩提心。)

第一、具足大乘种性

这是因为任何一法都必须要其他的法作基础才行,例如:愿菩提心乃行菩提心之基础,而皈依【受别解脱戒】等又是愿菩提心之基础【如果没有前者,后者就失去了所依,不能生效了】。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中说得很清楚,愿菩提心一定要在行菩提心之前;皈依等又必须在愿菩提心之前。又说,行菩提心必须先有持别解脱戒之基础,而持别解脱戒又必须以皈依为先基。如《菩提道灯论》及《俱舍论》等,都有这样的解说。(哎呀,具足大乘种性,首先是要皈依,那么外面啊,这些号称皈依了的人,啊,你认为自己学大乘佛法,学了二十年、三十年,啊,这些居士们,那么就应该想想呐,皈依做好了没有?皈依没做好,那你的愿菩提心的基础就没有打好。那你的愿菩提心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呐。是不是?这就像地基没有打好,那就像一楼的房屋砌起来就不牢固,随时会垮掉。地基都没打好呐,是吧。那皈依是什么?首先是皈依上师呐,因为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。那有人说,“我在出家人面前,受了皈依呐。”现在由于汉地现在目前的现状,现在就跟大家讲一讲皈依,怎样才算皈依。啊,就是皈依的学处。皈依首先是什么?就字面上讲,“皈”是回归的意思。是不是?那也就是我们的心啊,全部回归到上师三宝这里,啊。不管你皈依哪一个三宝,必须有一个具体的人,就是上师作三宝的总集呐。这个人可以是出家人,可以是瑜伽士,啊!瑜伽士就包含了居士和出家人。是不是?嗯,他是真实修行的上师,必须有一个上师作代表。你把你的心全部回归,放到上师这里。“依”是依靠他,依止他,是不是?那就是呆在上师身边,啊,依靠上师的教言去生活,去取舍,去做事。如果你一年才见上师一面,见面也就是很多人一起看那么一眼,摸一摸脑袋就走,这不叫皈依。这只是叫结缘。那么你结了二三十年的缘都没有做到皈依,那你就失去了一切佛法的基础!是不是?皈依是一起佛法的基础。所以真正的学佛的人,想走大乘道的人,不论你是想往生呐,还是想什么呐,不都是走大乘佛法这条路吗?必须有皈依,啊。那么严格地来说,你能作别人依止的,啊,那些上师才叫弘扬大乘佛法。啊,如果你没有作他人的依止,仅仅是讲讲经,讲经还是照经文啊,这么念,这么讲解注释,那都只能算是随喜赞叹佛法。不能算是完全的弘扬大乘教法。弘扬大乘教法,第一,你要把大乘教法详细地讲解给那些依止你的人、学佛人,给他们听,让他们明白,照做。同时你也必须作那些对你有信心的人的依止,帮助他们。如果他们一年都见不到你一面,他们就不叫依止你。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个这样的人,你就不叫做能作他人的依止,啊,不叫做作了他人的依止。也许你能做,但是你没做。那就不叫完完全全地圆满地弘扬大乘教法。啊!因为你,嗯,看到你的盲眼母亲在悬崖边,在那玩耍,随时可能掉下悬崖的时候,如果你只是在悬崖下面离悬崖很远的地方,念一念,“妈妈快离开。”嗯,他也没听到,你也没有过去呐,把她牵开。这就不叫帮助你的母亲,报答你的母亲的恩,是不是?那么只有真正地做了众生的依怙,圆满地 弘扬大乘教法,度众生的依怙,就是要给众生讲解,深入浅出地讲解大乘教法的义理,要他们明白,同时指导着他们的取舍,做他们的依靠,做他们的护佑。这才叫行大乘道,弘扬大乘教法,啊。你依止了这样的上师,跟随在这样的上师身边,才叫做做好了皈依。那么诸位学佛二三十年的人,你们找到了这样的上师吗?你们 跟随了这样的上师吗?你们呆在这样的上师身边了吗?做到了,那么恭喜你,你有了皈依的基础。也就是有了一切佛法的基础,以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谈了。没有做到,希望大家赶快梦醒,赶快做到。不要再在那里做梦呐,像做梦一样的生活。是不是?这就好比轮回中,你想到清华,想到北京大学,想到清华大学这样的大学去学习,是不是?你必须考取这样的学校,啊,搬进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宿舍,然后到这样的学校的教室里依止一个这样学校的老师听课,才能算是清华北大的学生,是不是?否则你不叫这里的学生。“嗯,我只是每年到清华去参观一下。”那你只是到了那里一次,每年我到清华的那个学校去走一走,去看一看,跟他们的老师握握手,他们的老师也摸摸我的头。这摸头,他又不要你考取清华,才能摸你的头,是不是?而清华的教授,你只要跑到那里去,很有礼貌地跟他鞠个躬,“某某教授。”他也会摸摸你的头嘛。“哎,好孩子,有什么事吗?”“我想到你这来读书,学习。”“那你就考嘛,考取了才可以。”是不是?这只是结缘,到那个学校参观一下,那不叫成为清华北大的学生,是不是?所以说这么浅显的道理啊,大家想了二三十年还不明白啊。想成为真正的学佛修行人就必须依止上师!否则就一天佛都没有学!不叫学佛的人,你也不是居士。哈,真的遗憾咧,我们汉地,特别是汉地啊,绝大多数学佛的人呐,不论是出家的还是没出家,不论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啊,都没有依止过上师。那有的出家的就,“那我们是师傅从小就在庙子里带大的呐。”嗨嗨嗨嗨嗨。你是跟师傅在一起生活啊,你那个师傅并没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教给你解脱的知见,嗨嗨,是不是?也没有指导你的修行,是吧。虽然带了你们大家一起上早晚课,但是几十年过去了,你的师傅很可能也圆寂了,成为老师傅了,等等。你还不明白学佛的道理,那你怎么叫皈依了咧?你出家三十年了,也没有做好皈依呐。你必须依止一个能给你开示的,深入浅出地跟你系统讲经,深入浅出地开示这些道理的,一个成就上师。是不是?他必须让你明白如何修行,并帮助你成就呐。我在这个庙子里出家二十年三十年,到现在还弄不明白,还没听过什么讲经,说法,都没有听过。更没有什么具体的师傅来指导我的修行,那你这样怎么叫出家了咧?连皈依都不是呐,哼哼,只是在这个砌得古典一些的房子里过日子!所以很遗憾,啊。更遗憾的是什么咧?这些出家几十年的,他自己连个皈依都没做好的出家师傅,他又做起别人的师傅来呐,他自己都没有依止上师,没接受这些教育,他更加就不会要求这些后来的这些新出家的也好咧,居士好咧,依止在他身边,接受他的教育。因为他也没什么可教给别人的呐。哼,是不是?但是别人还是喊他,“师傅,师傅。”慢慢他贡高我慢他又生起了,他当了几十年的师傅啊,连个皈依都没做好,不但自己的皈依没做好,连他的弟子,喊他做师傅的,这些弟子的皈依,他也没教过,既没有教皈依的学处,也没有要求他们皈依。是不是?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更遗憾的呐!这就是佛教的成、住、坏、空。所以如果修悲心和慈心呐,看到这种现象,那心里就会流血,受不了,啊。)

一个人如果没有大乘种性的话,虽然【形式上】发了菩提心,但实际上还是等于没有发一样的。《菩萨地》中曾这样说过。关于大乘种性,不但需要性相具足,而且必须予以显发才能起作用的。前面第一章已经详细谈过,兹不复赘。(啊,要开显,就是说不但是自己要求解脱,还要让这些如父母一般的众生,都得解脱,这样的人才叫有大乘种性。这种大乘种性呐,也要在上师的帮助和指导下,把它开显出来,才叫真正的具足大乘种性呐。那么你不皈依,上师怎么跟你开显咧?上师首先要你帮助同道场的这些其他师兄弟解脱呐,那么你砍个柴,洗个碗,你都不愿意。你怎么叫做帮助其他的师兄弟求解脱咧?是不是?那生活上是互相照顾的呐。你连同道场的师兄弟都不愿意帮助,就不要谈什么帮如父如母的这些众生去求解脱的呐。那你这个大乘种性没有开显就不叫具足大乘种性呐。那么皈依第一条就不具备呐,是吧。发菩提心,第一条,是基础,就不具备呐,你不具足大乘种性。)

第二、皈依三宝

把自己的身心性命,一切全体交付归属和仰仗对方,此对方就是所谓的皈依处。(你把你的生命、财产全体,交付给对方,并且仰仗对方的护佑,靠他,这样对方就叫做皈依处。你像我们幼童时期,孩童时期,未成年年的时候,我们的皈依处就是我们的父母,是不是?嗯,读小学以前我们的皈依处完全是我们的父母。啊,开始读小学了,我们的皈依处中间还有老师,是吧。就是父母兼老师。因为一切都靠他们呐,仰仗他们呐,这就是我们的皈依处。)此皈依处不应是具世间威力的大梵天,韦纽天,马哈得哇等,也不是自乡中依住于某山、某崖、或某湖、某树的神祗,天、龙、大力精怪等。因为这些神鬼等都不能救护我们,不够资格作我们的皈依处的缘故。(是吧,所有的世间鬼神不是我们的皈依处,啊。可以是朋友,是吧。你像土地公公呐,你像我们乡间有土地庙呐。是朋友,但不是皈依处。进土地庙,合个十,合个十,曲腰就行了。弯腰合十就行了。那是一种恭敬,对朋友的恭敬。但不是皈依处。大乘行人是不能顶礼的,不能对土地庙顶礼。顶礼只能对自己的皈依处顶礼,啊。因为他们也是六道凡夫,他们自己也是轮回的。包括家神、灶神呐,啊,等等,是朋友,啊。)经云:

“世间诸事物,山石树木等,

神鬼诸祭祠,不能作皈依。”(比如说有很多拜物的,啊,拜物教的,是吧。他以某个东西作皈依。你像拜火,不是新疆有拜火嘛,拜火教嘛,明教嘛,是不是?以火为皈依,光明等等,是吧。也有以龙,什么什么动物啊,为皈依。这是原始宗教中的,是吧,那都错了。嗯,因为他们都是不解脱的六道众生。)

然则自己的父母和亲友及对我们爱护利济的人,能否作我们的皈依处呢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《文殊游戏经》云:

“父母难作皈依处,妻女亲属亦不能,

彼等终将舍汝去,随彼意乐他方行。”(呵呵,是不是?他们不能。这还只说了一个原因呐,父母会要离开我们的呐,是吧,父母要死的。这个理由是理由,但是不充分,啊。那上师也要死的呐,很多上师都会圆寂呐,是不是?嗯,除非你证到八地呐,寿命自在呐。嗯,父母主要是因为什么?没有正知正见,不会给你解脱的教言。能不能作皈依处?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,就是什么?这个皈依处啊,必须给你正知正见的教言,而且是循序渐进的,按部就班地教给你解脱的教言,能让你做如量的取舍,而这点是最关键的条件。那么即便是上师走了,他对你有完整的教言,这个教言一直能够帮助你,是不是?亲友神鬼都不能做到。你看,你拜那个神,它能给你循序渐进的解脱教言不啰?是不是?它不能做到呐。所以它不能做你的皈依呐。你们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的呐。你们不学习怎么能明白咧?有很多人说,“那我也认识字呐。”你看了二三十年的经,连个舍弃今世做好皈依,依止上师,你都没做到。你这叫什么读懂了佛经啰?你必须在上师的教导下,你才能读懂咧!不能自以为是地学习佛经咧。)

为什么以上所说的事物,神鬼和亲友都不能作吾人之皈依处呢?因为他们自己都未能脱离痛苦和怖畏!为别人作归作救是需要自己先解脱痛苦和怖畏才行的!(你自己都还有畏惧,对生死和未来有畏惧,你都没有解脱这种生死的烦恼和痛苦, 你怎么能作别人的皈依处咧?是不是?要自己明白了,你才能教人家呐。如果你自己都不明白这些道理,啊,你怎么去让别人明白这些道理咧?)彻底解脱了一切痛苦者,只有佛陀,只有佛法和成就了的法友——圣僧。(看到没有!)因此向这三者作皈依,才是对的。(这里就明确点出了佛法僧三宝中的僧啊,是圣僧呐!是圣贤僧呐,不是凡夫僧呐,而不是你剃了个头穿了这件衣服就能作皈依处了呐。你还要去求皈依处呐,你跟这些没剃头没穿衣的是一样的,还是个轮回众生呐!但是现在很多出了家的人,自己还是个凡夫,就开始作别人的皈依处了。当然如果你能讲通一些经典,可以作初业行人的皈依。前面讲了,上师的种类。但是你要明白,虽然这些初业的学佛人,依止了你,而你还要去依止你的上师呐,而不是坐在那里心安理得地当上师了呐。你这个上师要当起诚惶诚恐,虽然你可以当上师,可以作初业行人的皈依,当初业行人的上师,但是你必须去寻找更高一级的,乃至地上菩萨啊,作上师依止。即便是登地的菩萨,他也要诚惶诚恐地做上师。已见道后,如丧考妣,如履薄冰。他还要去依止什么?报身佛,是吧,做他的上师。还唯恐报身佛不要,是不是?这样才如法。当然啰,作为初业行人的各位居士或者是僧侣,你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依止那些资粮道以上的人,凡夫类的这些修行人作你们的上师。而不要奢望什么啊?你非要去依止地上菩萨,或者去依止报身佛,你还不够那个资格。当然你要向往,你努力就是,但是要脚踏实地。你没有达到那个资格,登地菩萨或报身佛,他也随缘,你也难得有那种福报和积累资粮去依止他。是不是?当然如果你能够有这样的福报去依止,那么恭喜你,你应该珍惜啊!)颂曰:

“于怖畏时除怖畏,于无救时作救归,

佛陀正法与圣僧,我今至诚作皈依。”(皈依三宝,是皈依圣贤僧,但是咧,我记忆中啊,我们汉地有一些说法就错了。它把凡夫僧也作为皈依处,错了呐,啊。)

有人想:虽然我们向三宝皈依,但是否真正有了归救之处呢?这样的疑心是不对的。《大涅槃经》云:

“若人皈依于三宝,必能解脱诸怖畏。”

现释皈依,略如下颂:

“类别所依境与时,意乐仪轨及作业,

学处以及其功德,九门诠释皈依法。”

(一)皈依的类别有二:共同的皈依和特殊的皈依。

(二)皈依的所赖(或所依处)有二:

i)共同的所依处  这是指一般人因为惧畏轮回的痛苦,把三宝作为与鬼神一般的救护者。(就是很多相信佛法,祈祷佛菩萨救护,就像祈祷鬼神一样,像求鬼神保佑一样,为救护者。)

ii)特殊的所依处  这是指属于大乘种性之人、天等,已得清净之【成就】补特伽罗。(就是以得了这些清净成就的这些修行人,是吧。这是特殊的皈依处!)

(三)皈依的境亦有二:

i)普通的皈依境  在这个项目之下有三宝;

a.佛宝——是指那断、智、力三者皆已圆满之佛陀薄伽梵。

b.法宝——

宝说的教法:十二部经等。(就是佛宝,佛陀所说的教法呐。)

证入的教法:道谛及灭谛。

c.僧宝——

属于异生类的僧团,比丘四众等。(比丘、比丘尼,啊,男女居士嘛,等,四众。)

属于圣者的成就僧团,那得到四圣果或八支分的人。(这里有个注解,)*四圣果,每一果分成初入和圆证二阶段,故为八支分,其实就是四圣果之较细微的予以再分而已。*(所以八支分就是四圣果,啊。)

ii)特殊的皈依境  这可以由三方面来说:

a.从对象的观点来看,佛宝就是具有色身的如来,(你像释迦牟尼呐,是不是?就是特殊的皈依境啊!这是佛宝呐。他具有色身的如来。)法宝就是大乘经,僧宝就是菩萨之僧团。(呵呵,是吧。你看看,那样的特殊皈依境如果你能皈依上,那当然是要积累很多很多的福德资粮,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能够皈依的,啊!要生在佛住世的年代,也要生在佛陀所在的国度。)

b.从现观【证境的】点来看,佛宝就是那具有法报化三身的人,法宝就是那寂灭的正法【槃性】僧宝就是登地以上的诸菩萨众。(特殊皈依处就都是登地的菩萨呐。)

c.从究竟的观点来看,只有佛宝才能算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。

《大乘宝性论》云:

“若论究竟了义教,究竟皈依惟佛陀。”(所以区别这个内道和外道啊,就是以皈依别。内外道的区别是以皈依来区别的,你皈依谁。像我们皈依的是释迦牟尼,是吧。那我们就是正法,就是内道。啊,你皈依的是基督耶稣,啊,那你就是外道,啊。)

为什么佛陀才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呢?颂曰:

“佛宝具足法身故,众生蒙恩究竟故。

就是说因为佛陀具足法身之德相,不生不灭而能显现诸相和断灭烦恼等殊胜功德,所以才能够成为究竟的皈依处。那么法宝和僧宝二者,就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了么?         《宝性论》云:

“二法及圣僧,非究竟皈依。”

这又是什么缘故呢?(那么法宝和僧宝这两种不是究竟的皈依处。)答案是:法宝者有二种。一是义法,一是证法。义法者不能超出名言及文句之范围,好象行抵彼岸时,舟筏就必须弃置。义法者终被抛弃亦复如是。(佛经啊,它超不出文字的范畴呐,佛经是帮助你过河的船,你的目的是到达河的彼岸,解脱的彼岸呐,渡过去以后,这船就不要了。是不是?啊,它是法宝,经文是属于这类呐,最终要放下的,所以它不是究竟的皈依处。)证法者亦可分为两种。1.道谛者属于有为法之范围,不是常法,乃一种被学习之法,所以不是皈依处。2.灭谛者声闻乘所宗,如吹灭的灯一样,已经没有继续的存在,空无断灭,所以也不能是究竟皈依处。(所以我们学习的法,凡是有为法都是方便,下手方便。嗯,而如今这些可怜的愚人啊,还在下手方便上去争高低,呵呵呵,还喜欢自赞毁他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呐,他都不是我们的究竟的皈依处,下手方便,最终也是要放弃的。)

僧伽者他们自己也怖畏轮回之苦,要向佛陀求皈求救。(你看,包括我们呐,这些在菩提道上行走的人,登地的菩萨,啊,还没有究竟成佛嘛,我们还要向佛陀求皈依嘛,是吧。所以他不是究竟的皈依处。)自己尚有怖畏之人,怎能为别人作究竟之皈依处呢,《宝性论》云:

“毕竟被弃故,学处【有为】故,

断灭怖畏故,二法及僧伽,

非究竟皈依。”

无著大师云:

“恒常,无尽,坚固和胜妙的皈依处,只有一个,那就是如来薄伽梵圆满佛陀。”

果尔,此处所说的不是与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相违反吗,(如果真的是这样,是嘛。你们不是要我们皈依三宝吗?啊,圣僧也不是究竟的皈依处。除非这个圣僧是圆满的佛陀,那就是的。那是特殊皈依处了呐。)答案是:【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,】乃是接近众生的一种方便耳。 (要度众生啊,就要方便呐,方便接近。) 

 《大解脱经》云:

“简言之,皈依处只有一个,但为了方便而权说为三种。”

以善巧方便而权说三皈依者,《宝性论》云:

“佛陀正法与僧伽,三种差别及三乘,

摄受接引信士故,权立三种皈依法。”(这就是佛法中间的权说。啊,不是了义说,是权宜之说,没办法,作权宜之说。)

这是说由三种功德,三乘教法,三种行持和三种信心等而【随机】调教各类众生。例如:

(一)为了接引喜爱菩萨乘之众生而宣说佛陀之种种功德,对佛陀仰慕最深之人,就教以“皈依二足尊之佛宝”而调伏之。(是不是?是为了接引诸大乘行人,菩萨乘的众生呐,就接引菩萨呐。那你就皈依两足尊的佛陀。)

(二)为了接近喜爱辟支佛乘之众生就宣说法宝之功德;对法教最为仰慕者,就教以“皈依离贪之正法”而调伏之。(嗯,对那些啊,小乘行人,是吧,就要教他们离贪呐,不是刚才说了,对治呐。对治贪爱寂灭之乐,利益众生,教以正法。对这样的人就这样教导吧,教以正法。)

(三)为了接引喜爱声闻乘之众生而说学处之功德;对僧伽仰慕最深者,就教以“皈依团众之最胜者僧伽”而调伏之。

用以上三种教相而摄受六众(?)而宣说三种皈依处;乃薄伽梵以世俗之方便,对各种众生所建立之次第法乘也。(薄伽梵就是佛陀呐,嗯,梵语的佛陀。设三种教相是佛陀为了教育这六道众生建立的一种次第方便,啊。)

皈依的时间  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。一般性的皈依是:从现在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,这一段时间中的皈依。特殊性的皈依是:从现在起一直到证得菩提觉位时为止,这一整个之时间内之皈依。

皈依的意乐  亦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之不同。一般性的意乐,是为了使自己能脱离难以忍受之苦痛而作皈依。特殊性的意乐则是为了使别人能脱离难忍之苦痛而作皈依。(就是皈依的发心,是吧。但大多数人是为了自己脱离痛苦啰。但是也有少数的大心凡夫啰,为了解除别人的痛苦啰。)

皈依的仪轨  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种不同。一般性的皈依仪式如下:

最初受皈依之弟子应先向上师祈请【传授皈依】,然后上师应在三宝前作供养行。若【条件不足】未能行供养,则应缘想三宝住于虚空中,以意识观想而行供养及礼拜。然后上师唱念下面之皈依文,弟子亦随而复诵之:

“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,请您们护念我啊!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!弟子某某从现在起一直到未证菩提之前,【以身心性命】来皈依二足尊之佛陀,皈依远离贪欲的正法,和皈依殊胜团众之僧伽。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,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,为我作归作救,作皈依处。”

受皈依之弟子应当以最诚意之心,如是至心祈祷,念诵三次。(这是讲仪轨,讲仪轨的时候,大家要提起一个警惕,啊,不要口是心非。这里提到了是要以最诚意之心。既然最诚意,那你皈依了,就要依止上师了呐,就要依止道场,依止僧团了呐。你怎么还回到家里这么一混又是二三十年啰?啊,如果是最诚意就趁自己还动得,还年轻的时候,现在就为道场做建设,为弘扬佛法出把力,为上师弘法利生出力,怎么会等到自己爬也爬不动的晚年,我才交待到庙子上啰?呵呵呵呵,是不是?把僧团和道场变成了养老院了,是不是?这叫皈依吗?不是。当然啰,如果你是年老了才遇到佛法,那你什么时候遇到佛法,什么时候依止上师,那也是对的。 只是说你的福报不够,不能为上师和道场出力,是吧。但是千万不要把道场和上师当成是养老院啊。)

特殊之皈依仪轨  此可分为前行,正行和结尾三部分。前行是在一个合格的上师前,供养一个具有鲜花的曼陀罗,并向他祈祷请求传授皈依法。此时上师对来求之弟子,若认为具有大乘根性,堪为法器,(你看,要看看你是不是法器呐。)于初夜时,应准备建立三宝造像,陈设供品,(这里有个注解,初夜时,)*皈依法恐不必一定要在夜晚举行,此处之夜晚,恐系为了时间及功课上之便利而言者。*(这是冈波巴大师那时候已经有僧团了,是吧,为了僧团上的时间方便。)并宣讲皈依之利益及功德和没有皈依之过失及危险,中夜时再开始作正行之仪轨。最初,应该于三宝之造像起真实感,对之礼拜及供养,然后弟子随上师念诵下面之祷文:

“一切佛陀和菩萨,请您们护念我啊!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!弟子某某从今日起,乃至未证菩提之间【以身心性命】皈依一切二足尊之薄伽梵佛陀,皈依远离贪欲之寂静涅槃法,皈依住不退转圣位诸菩提萨垛僧众。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,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,为我作皈作救,作皈依处!”

如是念诵三次,然后观想迎请现观境(就是刚才观想出来的,这里有个注解,)*禅观现量境。*之三宝前来真实相对,如在目前,(啊,就做真实观想。)对彼礼拜供养,心中诚挚地想道:“一切三宝都知道啊!应该做什么,怎样去做,三宝都清楚啊!”这样想着依上面的祈祷文念诵三次,就进入惟一空性之皈依三宝法,依三轮毕竟清净【无能作,所作及作业三者】之见而行礼拜供养及皈依,心想:

“一切法本来无我,无任何实体,佛、法、僧三宝亦复如是,(这就是自性,自性三宝。)这才是无尽之皈依处、恒常之皈依和圆满之皈依处。”

《马着巴请问经》云:

“怎样才是以没有尘嚣的心来行皈依呢!”

那是说:能了解所谓圆满佛陀者乃一切法空,无色、无相,无法可立之定义,此即是皈依佛。能了解一切万法毕竟归溶于广大之法界性中,此即是皈依法。能了解有为法和无为法没有丝毫的差别,此即是皈依僧。后夜行仪轨皈依之结尾时,应先举行供养以酬谢三宝之恩佑。《庄严经论》云:

“于一切苦难,恶道绝望处,

以及诸怖畏,小乘外道法,

能作皈作救,是为胜皈依。”

一般之皈依处是指能于一切苦痛作皈作救,于三恶道,绝望之困境及种种怖畏时为作皈作救。特殊之皈依处是指能够回护行人不堕于小乘及外道之法薮中。

皈依后应当时常尊奉之行则【或学处】如下:

(一)于一切时应当努力供养三宝,在自己饮食的时候也应该先供养三宝。即使遭逢性命的危险和被诅咒时,也决不背弃三宝。时常不断的思念三宝之功德。受过皈依的人,应该这样去学习和训练自己。(你看看,哎呀,这一条有几个做到了呐?于一切时应该努力供养三宝呐,是不是?那你在家里,长期一泡就是二三十年,你怎么去供养三宝咧?嗯。)

(二)除了皈依佛外,不再皈依其他神祗。《大涅槃经》云:

“我今皈依佛,最胜善知识,

从此不皈依,其他各神祗。”

皈依法之后,从此不应对众生作损害之事。经云:

“皈依法宝已,永离损害心。”

皈依僧之后,从此就不再依止任何外道。经云:

“皈依僧宝已,无复依外道。”(什么叫外道啰?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那这在世间的这些家亲眷属就更是心外求法呐。他们认为心外有个物质法,有个财富法,那不是心外求法吗?那更是不应该依止的呐。)

(三)于如来佛宝之造像应时时恭敬,即使一个土制的半截泥佛像也应该殷重恭敬。对于法宝之所依:经卷和书籍应时时恭敬。即使是佛经上的一个字,一句话,都应该尊敬顶戴。对于僧宝、法师们也应当时常恭敬。即使是他们的日常用具,甚至那袈裟上的补钉也应恭敬尊重。

皈依之利益,略说有八;

(一)常遇佛法,趋入内道。(这第一条,经常能够听到佛法,那当然啰,你皈依了之后,在家里一呆就是二三十年,那就肯定不能常遇佛法呐,那就没有做好皈依呐,是不是?)

(二)能作法师,为众所依。(这就是指那些修行道上的菩萨们呐,是吧。你皈依好了上师,那你就能做法师呐,哼哼。如果你都不皈依你的上师,这就缺乏了传承上师的加持,你也就不能作众生的皈依呐,是不是?)

(三)昔作恶业,皆悉清净。(嗯,你皈依了你的上师,那上师就会教你各种各样的净除自己业力的这个方法,包括你不断地为他人解除疑惑,教导他人正法,这不就是解除别人的愚痴吗?你自己愚痴的罪业不就悉皆清净吗?都清净了嘛。)

(四)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。(一个有护法呐,护持佛法呐,别人就损害不了你,障碍不了你。)

(五)一切所作,皆得成办。(那只要你是如法的,为了利益众生,弘扬正法,是不是?那你的所作当然会成办呐。)

(六)常具广大福德之因。(那当然,肯定的呐。你弘扬佛法,是做伟大的事业呐,种的因也很广大,是不是?)

(七)不堕恶趣。(啊,如果你真正做好皈依了,那就不会堕入恶趣了,你有上师可以依靠了呐。如果你二三十年号称皈依了,还呆在家里,那就没有皈依呐。那肯定会堕入恶趣呐。)

(八)速证菩提。(你做好了皈依,时时在上师身边,上师就让你亲近佛法,教导你,你怎么不会很快就证悟菩提咧?那些号称皈依了,在家里,跟家亲眷属一起又混了二三十年的人,怎么可能速证菩提咧?)

第三、受七众戒之任一种

现在讨论发菩提心之第三个条件;受持别解脱戒。这包括四众或八聚。除了极短期的八关斋戒以外,其他七种别解脱戒中之任何一种,皆可作为发菩提心之条件基础。《菩萨地论》说:七种别解脱戒之受者是: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弥、沙弥尼、优婆塞和优婆夷。这就包括了【全部的】出家和在家居士众。在此七众的戒律中,只要受持任何一种的别解脱戒,就可以了。

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发菩提心一定要受持别解脱戒呢?”这个问题可由(一)引用譬喻,(二)引用经文和(三)根据道理三方面来回答。譬如说,要迎请一个大转轮圣王来,不能请他到一个充满污秽和垃圾等不干净的地方,必须要请他到一个打扫清洁,布置庄严,使人心情适悦的华厦中才合适。同样的道理,发起菩提心王【的大志】时,在一个充满了身、口、意的污秽和罪业的心中,是不能成事的。那是需要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,持戒庄严的身心中,才能发生作用的。(你发菩提心时候,菩提心是心王呐,那你必须持戒清净呐,才能发起,他才能出来。)庄严经论中亦说,发菩提心须以净戒为依处。八关斋戒,只受持一日,所以是一种暂时的小戒。但七众的别解脱戒是需要终身受持的,所以是大戒。因此发菩提心之依处,需要后者才行。(嗯,不能以八关斋戒为基础,八关斋戒只是临时的呐。而不是终身的呐。而其他的,包括你像我们居士五戒是终生受持呐,不得违越呐。是吧,就像受了居士戒,终生都要受持居士戒。终生不得违越。)《菩提道灯论》云:

“七种别解脱,常戒不与共,

为菩提心戒,能作彼依处,

非他戒所能。”

综上所论,七众中之任何一种别解脱戒,皆可为发菩提心之条件基础。就道理来说,别解脱戒的性质和其主要精神,是着重在“不作损害他人”之事。而菩提心戒则正是要利益别人和不作损恼别人之事,所以是应理的。

难曰:(这个难曰,可能就是阿难曰。)“别解脱戒说,黄门阉人和某些天人【其无性机能者】,皆不能够得别解脱戒。这样来说,他们不是没有发菩提心的机会了吗?”(这里有个注解,)*别解脱戒之淫戒,必须要具有“行淫的能力”之人,才能受持淫戒。不然就不能构成受持之意义。黄门阉人及色界、无色界诸天人皆无性机能,不能受淫戒故有此问难。*(你看,天人就不具备这些东西嘛,包括宦官,黄门就是宦官嘛,阉人嘛。淫戒,你没有这个东西,怎么淫咧?不存在犯戒嘛,嗯。也不存在守戒。是不是?嗯,哎呀,如果一个人呐,把这个东西给割掉了,他就不具备别解脱戒的法器呐。)答案是:经中明言【即使这些人】也是可以受持菩提心戒的。(但是他可以受菩提心戒,啊。)

又难曰:(啊,这个难可能是阿难啊,也可能是问难。就是别人问。)“别解脱戒在命终之时,一定会舍去,可是菩提心戒却是【永远】不会舍去的。这样岂非菩提心戒失去了依处吗?”(你人受了别解脱戒,这个补特伽罗这个生命体他会死的,是不是?那这一死法器不就没有了嘛,是不是?但是菩提心戒不就没有所依的基础了嘛,嗯,问题就是这个意思。)

答曰:“受别解脱戒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意趣。若是为了获得三界的快乐而受戒,那就是业果性质利乐之戒。(啊,你看,有的人为了这一生我受戒之后,快乐,家庭幸福,这是利乐之戒,属于业果性质的利乐之戒。)若是为了【出离三界】彻底解除自己的苦痛而受戒,那就是声闻出离性质之戒。若是为了证取大菩提而受持别解脱戒,那就是菩提心之净戒了。前二者之别解脱戒在黄门阉人和诸天的身上是生不起来的。(前面两种是生不起来的,啊。)死时其戒相亦会自然消灭。破戒之后也不能忏悔而复戒,所以这两种别解脱戒不能为菩提心戒之依处。至于菩提心之别解脱戒【则与二者大不相同】。黄门阉人和诸天皆可受持。(就是,如果你是个黄门,啊,阉人,还有天人呐,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证取菩提而受持,为了求佛果,成佛,而受持这个别解脱戒。那么他就死了以后的时候啊,这个别解脱戒相也不会失去。)死时其戒相亦不会舍去。(黄门阉人都可以受。那就人死了,他也,这个戒相不会舍弃。这个受戒就看你为什么受五戒的,区别啊。所以说大家受五戒之后,要发好心,就又能作菩提心之住处。)破戒后亦能忏悔复原,所以它既能作生起菩提心之依处,又能作相续菩提心之住处。(你看,这发心是很重要呐!你像我们都是为了成佛,证悟菩提心,而去皈依的呐。那么我们受别解脱戒是为了证悟大菩提,这个佛果,而受的别解脱戒。这样受的别解脱戒,他还有个殊胜呐,就是破戒之后亦能修复,亦能忏悔修复。啊,而且这个肉身死了,这个戒相也不会失去。这就是菩提心戒永远都有。如果是为了业果利乐,是吧,或者是解决自己的痛苦,啊,这是小乘的,这个小乘戒不小乘戒,还是以发心论,那样就不能修补。死了以后这个戒相没有,所以要理解啊,到底是小乘戒还不是小乘戒,不是别解脱戒就是小乘戒,而是以发心来区别,啊。这就是佛门里面的两个常识,两个什么常识啊?内外道以皈依别。啊,你是佛道,是内道还是外道,是以你皈依什么?为区别。内外道以皈依别。大小乘以发心别,大乘小乘是以发心来区别的。不管你受什么戒,受别解脱戒也好,啊,小乘戒律啊,他们这么认为。不能说是小乘戒律,他只是应该准确地称为是别解脱戒。而不能称为小乘戒!为什么?你受这个别解脱戒的时候,如果是发心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的解脱,为了所有众生而求得大菩提,证悟成佛,证悟大菩提心,成佛。为了这个求得皈依,受的别解脱戒。那你这个别解脱戒就是大乘密乘戒。你的心是,意乐是大乘的。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啊,今生的快乐,就是凡夫的利乐,求戒,这是凡夫利乐之别解脱戒。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涅槃安乐,自己能够成佛,没有发大乘心。这个时候你求的皈依,受的别解脱戒是小乘的戒律,啊!大小乘以发心别呐。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我们以前受的那个别解脱戒,居士五戒,啊,是小乘戒律。不是的呐,看你发什么心呐。你发的是小乘心就是小乘戒,发的大乘心就是大乘戒。啊,是密乘根器,发的密乘心,就是密乘戒。而小乘的发心戒体,不论你是什么戒,戒体失毁了,就没有办法修补。嗯,你这个生命体,载体,死亡了,这个戒相也没有呐。但是如果你发的是大乘心,受的任何戒,破损以后可以忏悔,修补,此生都可以修补。啊,你这个生命体,载体,生命载体失去了以后戒相永远不死。你看看,大家所以要发大乘心。)如《庄严经论释》中云:

“(菩提心)之依处为何?

乃菩萨戒中之【别解脱】戒也。”(看到没有?嗯,菩提心的依处就是菩萨戒中的别解脱戒,啊。)

再者,一法之生起必须有其依处,但其【相续之】住相则不一定需要一个依处。比如:生起无漏戒之依处,必须要有静虑戒才行。但住相则不必需要依处,(啊,这是什么意思咧?你想生起无漏戒,他必须通过静虑,修禅定呐,静虑戒才会有,但是从戒相上,他不必需要有这个事相,明不明白?就不一定要有禅定的这个相,他也一样会有无漏戒。)云云。

菩萨之别解脱戒不需要另立仪轨。用声闻乘之仪轨,另加上大乘之意乐即可。(这就说明了刚才的一切呐,是不是?这菩萨的别解脱戒他不需要另外搞个仪轨,就是你们以前的受的这个声闻乘的,就是受那个五戒的时候,你自己把自己的发心发好,就行了,是吧。那你就是菩萨戒的别解脱戒,啊。那就不是小乘的啊,别解脱戒。)这样就可以成立菩萨之戒相,离【小乘之】下劣心而不离断舍【诸恶业之清净】心。

综上所述,我们知道,发菩提心之合格人需要:

(一)、具足大乘种性者,

(二)、已经皈依三宝者,

(三)、具足七众中之任何一种别解脱戒者。

括号内文字为上师口述,括号外文字为作者原文,*字号之间为原作注解,所用版本为张澄基老师所著《米拉日巴大师集》简体横版。

本文为三昧禅院所撰,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网站地址:www.sanmeichanyuan.com

     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miputi

搜狐博客地址:http://sanmeichanyuan.blog.sohu.com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www.sanmeichanyuan.com/?p=2142 | 三昧禅院

报歉!评论已关闭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