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般若波罗蜜多
“功德过失及思惟,体性类别及区分,
以及各各之性相,了知及修行方便,
如是以七种义理,诠释般若波罗蜜。”
第一、般若波罗蜜之功德
一个大乘菩萨虽然具有布施乃至禅定波罗蜜多之修持,但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多,他还是不能成就一切智位的,何以故呢?这就像一群盲人,如果没有向导去领路,是绝难达到目的地一样。《圣集颂》云:
“万千诸盲人,无眼难识路,
不能抵目的,若人无般若,
亦如无眼然,仅具布施等,
其他之五度,不具般若故,
则无眼无见,不能证菩提。”(这就说明了,啊,前面的五度啊,他的根还是在般若。就像布施,你如果没有般若智慧,你的布施很有可能是你轮回的因。你想布施给猎人或屠夫一口口粮,都将拥有他们全部的业力,全部的恶业。这样又怎么能解脱咧?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咧?就要有般若智慧。就像一个盲人啊,没有眼睛的人啊,他可以使劲跑,是吧。他可以跑很快,但是他没有眼睛,要么他就是撞在墙上,要么就掉在井里,要么就掉在悬崖下,反正要出事。是吧。)
反是,如果具足般若波罗蜜,就像群盲遇见了向导,可以安全地抵达目的地了。同理,若具足般若,则布施等一切善业,皆能有助于佛道,而成就一切智位。(看到没有?前面五度啊,只有具足了般若,才能有助于佛道,否则很可能是反的,障碍自己的佛道,啊!都有可能。你看,入禅定,禅定是入了,没有般若。那么没有般若的禅定,那就可能是四禅八定呐,轮回中的定呐,是吧。特别是入了那个非想非非想定啊,生到那个非想非非想天,那就完蛋了,那就睡一长觉呐,一觉醒来直接到地狱,以邪见之因直接堕地狱。)《入中论》云:
“如彼明眼向导人,能引群盲至乐地,
佛以般若导群盲,开发慧眼显众德。”
《圣集颂》云:
“依止般若力,了诸法自性,
故能超三界,得清净解脱。”
如果想:“仅靠般若一样,不需要布施等其他方便,不是很好吗?”答:“这是不可以的!”《菩提道灯论》说:
“方便无般若,般若无方便,
皆为局缚因。般若与方便,
二俱不应舍。”(般若智慧呐, 你有了智慧,没有前面这五度啊,那就是什么?你的智慧没起作用嘛,你也没有办法征得般若嘛,没有前面的积累。在这个中间都是相辅相成的,互相,这就是两条腿,是吧。嗯,这是智慧与福德都不能少。但是如果缺了般若,那五度很可能要你走错。但是有般若,没有前面五度,那就是空有般若,于己不能积资粮,积累资粮,于他不能救度。)
如果般若与方便,只修其一种,结果又如何呢,菩萨只修方便而缺乏智慧,则会堕入下乘之欣乐寂灭而趋入【偏空】涅槃,不能成就无住大涅槃了。这样,如果志乐三乘法,则会长期受局缚,如果志乐一乘法,也会受缚百千大劫不能成就佛果也。(嗯,都会!嗯,志乐一乘法就是了义的嘛,空性。但是你不乐大乘,没有大乘的救度他人,啊,帮助别人,那就会出现什么?百千大劫不能成佛果,老是拖时间,知不知道?都不能偏废啊。)没有般若的方便,就不能超脱愚蒙众生之境界,始终为轮回所缚,(那就更严重,是吧。嗯,所以般若还是根本,但是不能废前面五度啊。当然你如果真的有了般若,你的般若是真的,那你就会知道,前面五度不可废,啊。)《无尽慧请问经》云:
“无方便之般若,必受缚于涅槃,无般若之方便,必受缚于轮回,故应二者相合而修【方能趋入正道】。”
《维摩诘经》云:
“诸菩萨以何为缚?以何为解脱?无方便之智慧为缚,有方便之智慧为解脱,无智慧之方便为缚,有智慧之方便为解脱。”(看到没有?都不行!啊,《维摩诘经》也是大经呐,唯一的一本居士所说经呐,成为经的,在汉地啊。所以二者都不能偏废,方便与般若啊,前五度都是方便嘛。如果你只有了智慧般若,而不去行方便,那你的智慧就一定是偏空偏小乘。这是不全面的,不是无余大涅槃。啊,这样落小乘,其实障碍自己圆成佛道,啊。那无般若的方便那就更加,那一定是轮回,啊,告诉大家。你像布施啊,这些东西啊,常人都会做啊,是吧。那普通人都知道布施啊,送点钱给别人就是呐,问题是你要是没智慧的话,你送去这点钱就恰恰成为轮回的因。所以说无般若的方便就是轮回。)
因此,如果只单独修习方便或智慧一种法,那就是魔道的行为了。《海龙王请问经》云:
“魔业者有二:一者无智慧之方便,二者无方便之智慧。知其为魔,应断舍之。”(说得更严重呐,变成魔业呐,啊。你想想看,黑社会他也布施啊,那黑社会怎么布施啊?他帮你打架,帮你欺负别人,这不是布施他的力气吗?布施他的人员、力气,甚至他还可以布施钱给你。你赌博,放高利贷嘛。魔业!其实说严重点就是,啊,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方便布施,这都是魔业。你想想看嘛,你只要无意中布施给一个魔业众生一口口粮,你将拥有这个魔业众生全部的魔业,那你又怎么能知道他是不是魔业众生咧?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智慧的话,是吧。那有般若智慧无方便则亡失菩提心,修一切法是诸魔业!)
用譬喻来说,若是想走到自己喜欢的某一城市去,就必须要具足一双能认路的眼睛,和能行路的双脚才行。二者缺一不可。(呵呵,是不是?嗯,你光有脚,使劲走,你看不见,没有眼睛,你也走不到这个城市,甚至掉到悬崖下面,撞到汽车上面,哼,是吧。如果你仅仅是有一双眼睛,你也知道去,路线等等,但是你没有腿,没有双脚,你也去不了,这就是一样的道理。)同理,如果想到无住涅槃城去,那就必须要同时要具足智慧眼和能行足二者才行。《加牙果日经》云:
“大乘之道,摄言有二:一者方便,二者智慧。”
此处应注意之要点是,智慧是不会自然产生的。譬如,假使只有一些少许的柴,虽然燃起了火,也不会维持长久,但如果能够积聚大量的干柴,使之燃烧,不但火势会很大,时间也会燃得长久。熄灭它也很不容易。同样的,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,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,必须依布施、持戒等行,积聚广大的福德后,才能生起大智慧,才能烧尽一切障碍。因此,为了智慧本身,也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。《入菩萨行论》云:
“为令诸众生,生起般若故,
佛为说施等,种种诸教法。”(不可偏废啊!一再强调,就是像禅宗的所说的,“高高山顶见,深深海底行。”见解可以高于虚空,空性的见解啊,那是最高的见解,而且形成了空性的定见,了知万法皆空,啊。嗯,但是作为任何人的行为,当你了知了万法皆空之后,在时时统摄这个,在万法皆空的这个智慧下,精勤地去行前五度,积累资粮,只要缘份具足,五度中间的任何一度,都可以做,前面四度啰,精进就是不断地做。啊,精勤于做前四度,有缘讲经,讲经就利益众生,饶益众生,以空性的智慧为统摄。没缘讲经,那我修禅定,持戒修禅定,也一样在空性的智慧统摄下。有缘住山,毫不犹豫舍弃今世!住山。住了山,如果有人祈请,有缘,又来讲讲经,没缘住山,暂时住在城里,但是心里向往着住山,不断地寻找着住山的机会,同时呆在城里的同时,又为大家讲经说法,为有缘众生讲经说法。就找机会讲经嘛,住在城市里,就找机会讲经嘛,去跟众生结法缘嘛。啊,结不到法缘就进山嘛。反正总要搞这些事情呐,精勤地努力去找啊,找这些事做啊。菩萨不闲啊,闲不下来,不是找这个就找那个。在都需要等待的情况下,那就禅定。现在有的是方便呐,写文章也可以啊,在网上度人,都可以。)
智慧【般若】之体性
彻底的抉择诸法是名智慧【或般若】。《阿毗达摩集论》云:
“何谓智慧,智慧Prajna者于诸法予以彻底抉择是也。”(就是知道抉择、选择、取舍,哪是非法?)
《庄严经论》注释中,曾解释智慧有三种:
(一)世间智慧,
(二)出世低级智慧,
(三)出世高级智慧。
世间智慧——是:(一)指对农业知识之了解,(二)对因明理则学之了解,(三)对文学诗歌之了解,和(四)对手工技艺术之了解。依此四种领域之知识而出生之智慧,皆属于世间智慧。(这就是世智。)
出世智慧——两种皆是内心之明觉,依正法之教而产生之智慧。出世低级智慧是指声闻及缘觉乘人,依闻、思、修而产生之智慧。(大家听过,听闻佛法,啊,思索教言啊,修有为的,这些方便。)例如:了达诸蕴是苦、不净、无常及无我等;出世高级智慧或大智慧是指依大乘闻、思、修去学,所出生之智慧,【尤其是指】于一切法无生、无根、无实,自性空寂之通晓。《般若七百颂》云:
“通达一切法无生者,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也。”
《圣集颂》云:
“通达诸法自性空,即是般若殊胜行。”
《菩提道灯论》云:
“了达蕴界处,皆本来无生,
知自性空寂,是名为般若。”
我们应该知道在三种智慧中,这是出世之大智慧【即大般若智,乃最要紧和最殊胜的】。现在用六个标题来解释般若智:
(一)破执诸法为实有,
(二)破执诸法为空无,
(三)执空之过失,
(四)执着【能所】二相之过失,
(五)解脱【诸生】之道,
(六)解脱之自性即是涅槃。
第一:破执诸法实有
阿底峡尊者在《菩提道灯论》中说:
“从有中生不应理,从无中生如空花。”(呵呵。)
以此等种种有力之辨证理由来说明诸法空性。一切“法”与“法执”都不外乎二种我。此二种我,本来就是空无的。此二种我或心究竟指什么呢?二种我是指【补特伽罗】人我及法我。(这个补特伽罗,为什么要强调补特伽罗咧?就是修法的这个生命体嘛,因为确确实实也不完全,绝对百分之百的是不是,就只有人就能修法,确实还有其他非人类也能修法啊。所以统称为补特伽罗。)人我或【那含有自我意识的】心又是怎么回事呢,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我见,简单说来,补特伽罗,或人我的意思是指那“具有明觉能力之身心蕴聚,在相续不断的情况下,兴起各种不同的活动,明明闪闪,活活跃跃者即是。”《塞儿布经》云:
“持续补特伽罗者,流涎运行心识也。”
将补特伽罗认作是常恒:独一之个体,并执持之,以之为自我,这种贪执就是我执或【普通常识之】所谓“心”、(普通常识所谓的这个心就是我执。)依于此“我”乃产生种种之烦恼,烦恼又造致许多的业,业又产生痛苦。因此一切痛苦和罪业之根,就是这个“我”或“心”。(这个心就是普通凡夫所认为的常识,啊,所认为的心,它并不是指真心。)注疏云:*【原文未言何经之注疏。】*(所以它就统称为注疏云。)
“由有我故而见他,执自他故瞋恨起,
因此牵缠之关联,出生一切诸罪业。”(由于我的缘故,才看见别人呐。)
“法我”者又是什么呢?那是指:在明了诸法时,于外执境于内执心的意思。(于外执境就执着有这个大千世界,这不就是色法嘛。执着有这个色法。你看我们众生不都是顽固地执着有色法嘛,所以我们才生起种种障碍嘛。执着有墙壁,你就被隔开,穿不过去,这都是执着。于内执着就是自己的心啊,就是自己所谓的这些思想啊,自己的认识啊,自己的常识啊,这就是內执心啊,这就是法,法我,包括他们所认为一切的自然,生老病死呐,应该这样呐,应该那样呐。)此处所谓之法又是什么呢?“法”是执持其自相之义。*【见成惟识论卷一,法谓执持之义。】*(执持,执着它,持有它,啊。)如《塞儿布经》云:
“执持性相是名‘法’。”
如是执持内外能所二境,以之为实,就是所谓的法我了。此二种我其自性本空义,龙树菩萨于其《宝鬘论》中,破人我见云:
“我及我所者,与正理相违。”(就是你们认为的这个你啊,我啊,是吧,这些人我,大家所认为的常识,所认为的外面的大千世界啊,这个色法,是与真理相违背的,是与真正的佛法,与真理是相违背的。那么证悟空性,禅宗初关就是破人我空,破人我执,证人我空,啊。还有破法执,初关是破人我执和法执。嗯,就是破掉了这个对自我和对外这个世界的执着,破了,这就是实证禅宗初关。这个初关只是初见性,还要继续努力。进入重关要破诸生我执,你看看。因为我们这个多生累劫来,一直是习惯于这种有个我,而实际上又没有一个我,这是禅宗,不到重关就不住山呐,要破重关的时候,一定要住山,破诸生我执的时候,要住山。就是不破本参,就是不破这个初关,啊,人我执和法执,啊,人我执和法执,破初关。就不破初关,不破本参就不入关,就不闭关咧。他没有资格闭关,知道不?这闭关中间也处处生障碍,末后牢关破诸生法执。所以说修行是循序渐进的,不可鬣等。只是这个循序渐进,时间有长有短,是吧,有的是一下,桶底脱落。有的还要经过多生累劫,一点经过几年,十几年,是吧,这么努力。)
此指于胜义谛中,无有我法之意。(就是空性的胜义谛中,没有我也没有法。)如果“我”或“心”于胜义谛中为实有的话,那么悟道者在证悟圣谛之时,就应该这样觉出,但实际上,*【此冈波巴在不知不觉间说出其自证经验而作之抉择也。】*(呵呵呵呵,他是不知不觉,冈波巴大师就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了,是吧。就是什么咧?如果有的话,那就肯定能证悟到呐,他就是实在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了,找来找去呐。就好比,像我自己,我的修行,在男女习气没破之前,就确实自己有一个好像啊,自己在淫欲嘛,那个时候愚痴不知道,就把这个习气认为是自我,是妄心串习而成的一个习气,业习。当这种业习净除了之后,你就实在找不出一个能男女的你啊,也找不出一个能男女的对境。因为你们去分析,这个东西最明显的啊,你看有的男同志,女的也是一样,他喜欢自摸,意淫。那当你意淫的时候,并无一个实有的所淫的对境,完全是自己的心识在活动。那么这个淫,又淫了什么咧?这不就是空性的嘛,没有啊。就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这种快乐。更具体点,做春梦,明明是这个春梦,梦中的境界,虚无的,空性的嘛,他也能淫。这第一就首先说明了所淫之境是空性的,那么再细究下去,如果你习气和业力净除了,破除了这个淫欲的习气。当业力没有了,破除了的时候,那么能生这个淫欲的心,它也是空性的呐。那你也找不到一个实际的淫相在哪里呐。这个时候如果破除了这个习气,没有这个淫心了,那外境的那个对境来了,也同样就生不起这个淫心呐,仔仔细细地去修行,实修就是呐,在这个中间观察呐,这样去证悟。就是能所皆是空性的,嗯。所以说如果一个说是证道很久了,有一定时间呐,还有非常重的淫欲,那这个证道是假的。因为只要证悟空性,破人我执和法执,这个淫欲一下就空掉很多,只是还有一些多生的串习力在翻腾,啊。所以细究这一切,确实都能,不光是淫欲,好吃也是一样,财物也是一样,通过这些东西仔细地去观察都能悟到在里面没有一个我,啊,并无一个实有。如果有的话,一定能悟出来,一定能找出来,是不是?就拿你自己来分析嘛,为什么你的手指头,不能生淫欲咧?手指头也是一根根的呐,为什么一个手臂它也是一根东西呐,手臂伸出来的时候,你不生淫欲咧?因为手臂它这个器,这个法器,这个色法,它不是由淫欲的业力聚集而成,是由行动等等执取,啊,这个业力抓取的业力等等而形成这个手臂。因为手臂习惯于抓去嘛,而恰恰我们淫欲的业力就形成男女的根,男根和女根。所以我过去把它形象地形容为那个地方就是聚集着机枪连的阵地,呵呵,是不是?聚集着机枪连的阵地,开个玩笑,其实就是那一类的业力,聚集在那个部位。同时你们观察自己的人生,人的身体也能发现,那个地方的颜色是最深的,是人体里面最深的,是不是?其实就是色法的一种最重的贪执,而生成的男女串习,就是淫业聚集。那么舌头嘴巴,舌头他是由于味觉的业力聚集而成,生成的一个根,啊。它是那一类的业力聚集在那个地方,是吧。同一类业力聚集在那个地方,它就有那个功能。你看,用手去在美食上怎么摸,它摸不出这个好吃的味道嘛,一定要用舌头尝,是不是?哼,但究其根本,舌头又是什么咧?也是空性的,还是我们的心识作怪,是具体体现在这个上面,啊。)在证悟圣谛【真如】体性之时,此心并没有见到一个实我,所以“我”是不存在的。《宝鬘论》云:
“如是圆证真性者,不见二法之可得。”
此处所言,如是圆证真性者,即是指洞见胜义谛之真理也,此时不见心,亦不见执我及执我所之二法也。(就只要是圆证真性的,就见不到那个我和我所执,我所啊,就是我所看到的这个境都没有。)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如果实有“我”或“心”者,彼由自而生乎,由他而生乎?由自他和合而共生乎?由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时中而生乎?如果说是“自”生,则请问:是“自”已成后,还是尚未成时,就出生的呢?如果“自”尚未成,则不能称为“自”或“因”,如果“自”已经成功,就不能说是由“自”而生“果”,犯了自作自的矛盾,故不应理。(这是一种思辨啊,从这个因明上去推,从文字上去推到底这个我啊,是不是实有,是吧。)如果说是由“他”生的,也不应理,因为“他”不能被认作是“因”。为什么“他”不是“因”呢?因为“因”是望“果”或与“果”相对才能成立的。在“果”未生以前【无可相望】,所以“因”不能成立。*【这种论辩源自中观派,我不太能接受,似乎缺乏说服力,在哲学上是否能成立亦颇有商榷余地。】*(啊,张澄基老师对冈波巴大师这种方便有异议。其实有异议,他也只是方便啊。他是从一个角度去说的嘛。嗯,你接受或不接受,都是从你这个角度看问题。我们可以放下我们的角度,就是作一种方便去了解,不要因指废月,啊。指月指月啊,要你看的是月,不要执着我是用手指头指还是用脚指头指,是用左手指,还是用右手指。不要执着这些东西,啊。是要你明白这个道理。)在因不能成立之时,果自然也不能生起,其理如前。如果说是从“自他”二者所共生的,亦不应理。因为自他二者皆有过失不能成立。如前所说。*【自生、他生各各不应理,不能说自他共生因此也不应理。二者相合可能产生第三者之作用,故中观派破四生之最大弱点在此。】*(这是他指出中观派的弱点在哪里啰。这就是部派之间的辩论,这是容易找到别人的弱点,但只是机辩中间的一些方法和攻击点,不把他作为绝对的真理,只是把它作为指月的手指而已,啊。指月的手指是让你看月亮的,你们要认识月亮,不是在争我的手指。我的手指是绝对不能圆满地表明月亮,手指本身就是手指,他不能表明月亮。但是如果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去看,就能看到月亮。人一定要在手指上争个圆满高低,那这就变成了一个思辨的学说,就入邪道呐。)如果说是由过现未三世中出生的,也不应理。如果是由“过去”所生,则种子在过去中,已经腐烂了,何能生果?如果是由“未来”所生亦不应理。因为“未来”【尚未到来,故空无,等于是】石女之子。(石女是不能生孩子的,啊。)如果说是由“现在”所生亦不应理,与功用之意义及事实不相符合故。*【此句意晦,权译如是。】*(他没办法翻译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)《宝鬘论》云:
“或由自由他,或从三时生,
皆不可得故,【众生见万有】,
不过我执耳!”(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断谈到的,所有的佛经不论是汉传的,藏传的,印度的,不论是释迦摩尼佛讲的,还是哪位大德讲的,是吧,都是指月的手指,不可在指月的手指上去追求他的完美无瑕,那是不可能的。手指是手指,他不代表月亮。他是手指可以指出,让你看到月亮。所以我们假借经文是可以看到佛性,但所有经文都不代表佛性,不代表佛性本身,不论是谁说的。所以学佛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经论上去争辩,谁圆满,谁不圆满,是吧。)
此处之“不可得”,即是无生的意思。
再来看所谓“我”者,此“我”是在身体中么?还是在心中呢?还是在“名”中呢?身体乃四大之自性,(你看,这个手是我吗?如果这个手代表是我,一刀把它剁下来,摆在旁边,这个手还是我吗?如果是我的话,那剁下来摆在那里,还是有个我,两个我。一个手这个我,一个我这个身体,这个我,是不是?所以手它不能说是我,就是这个身体。比方说那个死人,死人,尸体跟活人,特别是刚刚死,刚刚断气死了的人跟获得人并无区别,是吧,有手有脚,有骨头,有肉,有血,都有。对于那个人来说,还是我吗?如果身体是我,身体不是我。这很好理解。)身体之坚实性属地大,湿润性属水大,温暖性属火大,呼吸与动作属风大。因此这四大中,并无所谓的“我”或“心”。(就是在这个血里面找不到我,在骨头里面找不到我,在呼吸里面也找不到我,要在身体里面找一个我在哪里,这就对治那些身体是我的人,执着我,啊。有的人执着这个形象是我,但形象也不是你。如果你执着这个形象是你,那岂非有很多个你了吗?因为老年时期的形象和你幼年时期的形象,婴儿时期的形象,是相差差别最大。那到底哪个是你咧?形象是你话。所以那也不是你,也不是我。是不是?就是说从形象到实质,我们从我们这个所谓这个执着的我里面找不出一个真正的我来。)就好象外面的水等,(你如果执四大为我,另有一种人啰,既不是这个样子是我,那是四大啰,执取四大是我。你执取肉是你,那外面地摊子上的肉是你啰,菜摊上、肉摊上的我。你执着水大是我,江河里的水是我不咧?跟你所认为执持的我是一回事不咧?不是,啊!你执着血液是我,那血库里的血,是你?还是不是你咧?啊。所以说执着四大为我,也不对。)四大无我无心一样。如果说心中有我存在,亦不应理。因为此心空空如也,自他均不可得,(你们所认为的这个心是妄心呐,思想中的思想呐,凡夫执着思想是什么?那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空无的,虚无缥缈的,是不是?那到底是想吃饭的时候是你咧?还是想女色的时候是你咧?以前你执着这个主义的时候,那个主义的思想是你。那你现在又变成执着这个主义呐,是这个主义有变成你呐,那到底有几个你咧?是不是?)心既然不可得,我当然也就不可得了,如果说我或心皆存在于“名”中,亦不应理,因为“名”是偶或成立的,没有实质,和“我”也扯不上关系,所以名中不可能有“我”之存在。(你认为是这个名字名相,呵,是我,那我换一个名相咧,同名的人呢?,有很多同名的呐,那同名的也是跟这个我毫无关系的呐。它是偶尔成立的呐,偶尔是什么?就是父母啊,给你起的名字呐,父母自己起的名字呐,它也不能代表我。是不是?就找来找去并无一个实质的我。)
以上用三种理由说明补特伽罗无我,(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体啊。)和心亦空无之理。
破法我实有,可由两方面来说:
(一)显示“所取”之外境,不可得之理。
(二)显示“能取”之内心,不可得之理。(这里等于是在简说《楞严经》啊,《楞严经》是详细七处证心,八还辨见,啊。)
有些宗派如分别说部就是承认外境实有的。他们说微尘个体是有形体的、不可分的、单独的和有实质的。许多微尘积聚在一起的时候,就有了色相,诸微尘间亦有空间的围绕。这些微尘好像都在同一处所出现,就像是牛尾在草原上出现一样。微尘不四分五散是因为众生的【共】业,使它们维持不散的缘故。(这是分别部这样说的。)经部派则说:
“微尘聚绕,其间无空隙,彼此间亦不相触。”
这种说法亦不应理。微尘是一呢?抑是多?如果是一,那么是否有分际或可以分割呢?若是有分际,则可以分出来东西南北上下等分向,成为六个物体,与微尘是一【不可分割】之定义相违。如果微尘没有分际,则一切物体皆必须成为单一之体性,此亦不应理,与现量所见相违故。(不可能是个单一物体,这个世界是万千世界,呵呵呵呵,是吧,大千世界。)《二十分别品》云:
“若一微尘有六份,则此微尘应成六,(这是自相矛盾的,是不是?)
若此六尘为一体,微尘块聚亦应然。”
若说微尘是多,则亦不应理。因为如果单一的微尘可以成立,则由单一之累积,就可以成为多。但上面已经论证过,单一的微尘不能成立,那么由单一而累积成的多微尘,当然也不能够成立了。(没有这个基础了,是不是?)
既然微尘之实质不可得,则由其自性【所构成】之外境亦不可得了。若问:“若是如此,那么我们现在现量所看见的外境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?”(不是我们睁眼都看见外境世界吗?有山有水有河流,是不是?嗯。那是怎么回事咧?有外境呐。)这是因为迷惑于自己的心性因而变现【相似之】外境。此外境其实是自心所现【并无外在之实际存在的】,(哼,啊!是我们认为它是外境,我们在显现,在权且显现,是因为我们的迷惑,首先是迷惑有个自我,才有个外境,各种业力聚集,业力生成,一个迷惑的外境。我们不迷惑,则无外境,亦无内境。哼哼,因为我们刚才分析了,内、自我,是空无的,那么自我是空性的,那相对于自我所生的外境自然也是空性的,因为它是因为有我,才有外境呐。如果把我抽去就没有外境了呐。他是相对而生成的。外境其实是自心所现,啊,并无外在实际之存在。)这个道理可以由圣教量、现量及比喻三方面来予以说明。
第一根据圣教量来说:《华严经》云:
“佛子汝应知,三界惟心造!”(佛陀说了啊,这个三界啊,《华严经》说的,三界都是唯我们的心识所造,啊。)
《楞伽经》云:
“习气所惑心,变现似外境,
彼境实空无,认彼心所变,
外境为实有,是错谬颠倒。”(这经上这么说的呐,从经来讲就有这个论据,这外境实是空无的,空性的。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习气迷惑了我们是自心,习气障碍我们不能认识外在的空性。)
第二;依现量来说明:可如下面:
宗:外境实为自心之迷谬显现,
因:实无而显有故,
喻:如人角,或心所观察之果树等。(比喻就好像外境是什么?人角,人的头上长角,没有。或者是心里想象这个果树,哼哼,你像我们心里想象的果树,那是不是实有的咧?不是实有的。)
又,显现的东西不一定是实有的,因习气串习之力而心有所现而变似外境,故于世俗谛中,有六道之似外境显现。但此皆为迷乱心之变现,并非实有,如梦幻然。*【此数句藏文脱误甚多,只好权译。】*(这几句啊,因为藏文的原文脱落的地方很多,他只好权且以自己对佛经的理解,张澄基老师权且以自己对佛经的理解学习,把它翻译出来。)或谓:此能缘之心自明自知,我们都当下清清楚楚的觉得其存在的呀!(呵,是吧,我们心中看到了呐,桌子我们摸得到呐,是不是?能缘之自心呐,是不是?就是能因缘感觉到呐。是不是?你们看,山我们也能摸得到,也能看得到呐,是不是?明明确确感觉到它的存在呐。)答曰:“不然!”(不是这样的,)其理由有三:
(一)因为心亦是一种‘刹那法’【才起就灭】,故非实有。(你看看,我们能感觉这个桌子的心本身就是空无的,刚才前面不是分析了嘛,如果心真有一个我,是不是找不到一个我,心本身都找不到一个我,这个基础就是空无的,那么相对这个桌子也是空无的。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个桌子,是因为有这个心啊,啊,这个妄心,这个基础去感受桌子。如果妄心基础都是空无的,那么相对妄心的这个自我来说,能缘感觉到的这个桌子的体性也是空性。才起就灭!是吧,那个心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法。)
(二)任何人看心时,亦不见有任何实体。(就是刚才分析的,心有实体吗?没有。分析来分析去,都没有,是吧。)
(三)境空故心亦空。
现在讨论第一项理由:质曰:“你的所认为的自知自明之心,是存在于一刹那呢?还是存在于多刹呢?若是承认存在于一刹那中,那么此刹那中是否有过、现、未三个阶段呢?(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,这一刹那中间也有过去现在未来,是不是?有这个阶段咧。)若是承认如此,则违背刹那之根本义,(这个一刹那就不存在了呐,这一刹那本来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呐,不严谨呐,这个一刹那到底有多长咧?这个一刹那中间是不是也有过去现在与未来咧?是吧。嗯,那多长才算是一刹那咧?嗯,你说我们人的一生几十年对于历史的长河不就是一刹那吗?一刹那它只是相对法,相对的概念,是不是?嗯,既然它本身也是个相对的概念,那你就得承认呐,那一刹那也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呐。那如果你承认它有一刹那,里面有过去现在和未来,那就与一刹那这个根本是相违背的,啊。所以一刹那就变成多刹那了。)就变成为多刹那了。”《宝鬘论》云:
“刹那亦有边际故,亦应具足过现未,
一刹那中若有三,世间何能住刹那!”(呵呵呵,是吧。)
如果说一刹那中没有过现未,那么刹那就成为无实的了,(刹那就找不出……,你再怎么细细细细分细分细分细,它都没有一个一刹那,嗯。因为再短再短的时间的一刹那都有过现未,是吧,你要是这样去搞的话,嗯。)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亦不能成立了。(如果我们的心存在于一刹那中,那我们的心到底有多长咧?你那个心存在到底有多长?又到底有多短?所以不成立,啊。)
如果说只承认心存在于多刹那中,那么也不应理。因为,多刹那是由一刹那所累积而来。一刹那若不能成立,多刹那自然也不能成立了。(是不是?你说我们一刹那,这个六十年算是一刹那的话,那我们如果活了一百二十岁,不就是活了两刹那。这个六十年中间本身又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呐。你说一天是一刹那,那个六十年不就是多刹那了嘛,是不是?这个多刹那不是一天积累成的嘛,一个刹那都不成立,那这个多刹那也不成立,啊。)多刹那既不能成立,心存在于多刹那中的主张,也不能成立了。
第二项理由:应仔细观察并找寻此心住于身中之何处?(所以说前面说心是存在于一刹那和多刹那,这不成立了嘛。)心住在身体之外吗?之内吗?当中吗?住在身体的上部或下部吗?此心有形状和颜色吗,在没有获得决定的了解前,继续去观寻。(这就是修行呐,实修呐,做功夫呐,嗯。你想想看啰,你的心到底是在手上还是在脚上?是不是?还是存在于全体?嗯,是吧。当全体分割之后,还是不是心?心还在那里吗?如果心在全体,那我把这四肢砍下来,这个全体到底是指包括这已经砍下来的四肢,还是没有包括咧?是不是?都要去分析,到底你的心存在于哪里咧?嗯,这就是七处征心。)遵照口诀之观寻次第由头至足等,仔细去观察。但无论怎样去观察也找不到,(找不到嘛。找来找去总找不到这个我在哪里?)得不到心之实体,心之形状色彩体相等等一点也见不到。(如果你说心存在于手上,那就心是手这个样子啰。啊,那它又怎么又在头上咧?嗯,怎么又在脚上咧?)这并不是有其物而我不能见到或得到;这个能观察能寻觅的心,本身就是离一切境的,(但是这里还应该补上一句,即一切境的。离一切境,也即一切境。)超乎言说知识以外的。因此无论怎样去观察寻觅也一无所见。《大迦叶请问经》云:
“迦叶!心不住内,亦不住外,亦不住二者之中。迦叶!此心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依,无所显现,无所知觉,无所住处。迦叶!心者一切诸佛不见、未见、亦不得见也。”
《持正法经》云:
“此心甚虚妄,空幻无有实,
是故不可执,此心为实有,
体性本空故。体性空寂法,
云何成实有,宇宙一切法,
皆由妄想成,如是之自性,
本离有无边,亦即诸智者,
所行之中道,法性本空义,
即是菩提道,我说如是法,
【开晓诸群生】”
《不动法性经》云:
“一切法自性不生,体性不住,离一切业作、诸边,超越知与不知之行境。”
因此既然任何人皆未见此心【有实体】,则所谓“自明”,“自知”之说,就没有什么意义了。《入菩萨行论》云:
“若少许法亦不见,何有明与不明焉?
如道石女子相貌,虽有言说无义理。”
谛洛巴祖师云:
“噫唏!此自明智者,远超一切语言道,心识意念不能及!”
第三项理由;如上所说,外之色等诸境不存在故,能执此色境之心识也就不存在了。《说法界自性无分别经》云:
“此心非青,非黄,非红,非白、非赭,非水晶色,非实,非不实,非常,非非常,非色,非非色,如是各各审观,乃知此心,无色,无可示,无所显现,无诸障碍,亦无分别;不住于内,不住于外,不住中间,此心清净不可得,无所解脱,亦即法界自性。”
《入菩萨行论》云:
“若无所知镜,能知何由立,
是故境若无,心亦不能有。”
以上破执内心为实体毕。(这就是破这个内心,执内心为实有呐,执我为实有呐,破执,破他。)
第二:破执诸法为实无
若言:“诚如所言人我与法我二者皆无实体,但若承认有一无实体之心存在,则是否可以呢?”答曰:“无实体就是无法可言的意思。无实体的【一种】解释是:人法二我或心,先前存在,后来不存在了,在这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。但如果人法二我或心根本就不存在,全无自体,则所谓的有实体无实体就毫无意义了。本来就不存在,则超乎有无实体之两边了。”萨惹哈说:
“执实有者笨似猪,执实无者笨于猪。”(都错了啊。)
《楞伽经》云:
“外境非有亦非无,心亦远离一切相,
解脱一切知见己,此即无生之面貌。”
《宝鬘论》云:
“实体若皆不可得,无有实体云何立?”
第三:执空之过患(前面是破执有。)
问曰:“诚如上言,执诸事法实有乃轮回之根,(如果我们众生都是执着这个外界实有呐,这个肉坨坨是我,执着,是吧,为实有,执外界三界六道皆为实有,是吧。这就是轮回的根。)但若观诸法无体,则岂非趋向解脱乎?”(那我就认为它没有啰,呵呵呵呵,是吧。是不是就能解脱了咧?)答曰:“执无之过,实远对于执有者!”(那这样的错误就比执实有的错误还大!呵……,你执空了呐。)如前所引萨惹哈句云:
“执实有者笨似猪,执实无者笨于猪。”(你执着这个三界有,轮回众生就是像猪一样的笨,如果你认为这个三界是空的,执实无,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空的,那就跟猪是一样的呐,那就笨于猪。)
《宝积经》云:
“迦叶!若有众生起有见如须弥山,或有众生以增上慢而错解空性见者,我说前者胜于后者。”(那你就还不如这些众生呐。你执空的,就颠倒了,增上慢错解空性。认为空性就是一切虚无的,空无,执着为空无就没有这个,那这就比凡夫还愚笨。)
又经云:
“不能善观空性者,诸小慧人成堕负。”(你看,不能以智慧善巧的观察空性呐,就是证悟空性呐,这是什么啊?很多小智慧的人,这样搞的话,往往就成为堕落的一种负担,本来就堕落,还背上这个负担去堕落,小慧嘛,背上这个顽空去堕落嘛。)
《中观颂》云:
“或有空性见,是不可救者。”
云何不可救药?譬如害某种病需要清涤之药来净除。但疾病与药物二者皆需清涤于体外才能痊愈。如果只是把疾病清除了,但药物却未消融【排出体外】,则病人还是不能痊愈,甚至会死亡的。同理,执事物实有之见,依修观空性可以净除。但如果执持空性,则亦会趋入顽空*【此句为权译,原文可能版本有误。直译则为:“空之主人亦会成空”,这样就好像赞成有能知空性之“主人”,与毕竟空义相违。此句之“主人”bDag Po.不知确义,可能是能知空性者。】*而堕入恶道。(这也就是说诸法啊,万法无自性,实为对治而已,啊。一切法皆为对治。啊,那你需要什么对治,就用什么对治,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,无病了,再吃药,就成了另一种病呐,啊。病好了,还吃药,那又成了病呐,啊!所以说一切法皆为对治。)《宝鬘论》云:
“执有之人生善道,执无之人堕恶道。”(是的呐,认为有众生,你就要善待他呐,是吧,你就有很多戒律因果,啊。你好好地持守戒律,认为他是实有,不伤害这些众生,你认为这些众生实有,你就不去伤害这些众生,他能生善道,啊。但是如果执无的人,就堕恶道呐。如果你认为他也是空性的,我也是空性的,那干什么都心无顾忌的呐。罪恶也是空性的呐。所以说所有这些知见上的东西都是一种对治,啊。所以为什么学佛一定要依止上师咧?什么需要什么对治,上师就会给你什么对治。如果用错了对治,你就要完蛋了!)
因此,【若不能善会空性,则】执无之过患较执有更大也。
第四:有无二者同时皆执之过患(那有的人干脆就是有也执,无也执,空也执。)
如果同时执有亦执无,则同时堕入有无二边,亦成过患。《中论》云:
“有者即常见,无者即断见。”
堕入常见或断见即是愚蒙,愚蒙之人是很难解脱于轮回的。《宝鬘论》云:
“此世为幻境,如阳焰无实,
若执彼为有,或执彼为无,
皆是愚蒙者,不能得解脱。”
第五:论解脱之道
问曰:“然则怎样才能解脱呢?”
答“依不堕诸边之中道则能解脱了!”
《宝鬘论》云:
“如量知实相,不依有无边,
则能获解脱。”
《中观论》云:
“是故有智人,不住有无边。”
然则,怎样才是离有无二边之中道呢?《宝积经》云:
“迦叶!菩萨云何如是修持佛法?应依中道,于诸法实相而能悟入。迦叶!云何依中道悟入诸法实相?迦叶!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边,此二边之中间者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显,无可见,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。迦叶!我者为一边,无我为一边,如是类推……迦叶!轮回为一边,涅槃为一边,此二边之中,无可观,无可示,无可显,无可见,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。”(特别要牢记的是,轮回是一边,涅槃为一边。啊,真正的智慧,此二边之中无可观,无可视,可显,无可见。啊,这就是真正的智慧。)
寂天论师云:
“心不在内不在外,亦不住于任何处,
不在诸法亦不离,无有丝毫有法故,
众生本来住涅槃。”(那寂天论师就讲得更明白了呐,众生本身住涅槃。就是离一切法,即一切法,啊。心呐,是离一切法,又即一切法。)
不于二边作分别,趋入中道,亦应知道“中道”本身亦无可观察【无建立】。(中道也不是有一个正中间的道,哈哈哈哈哈哈哈,是吧。中道也是权且之说,也是对治于着两边,啊,才有中道。)要点是于“中道之知”亦须超脱,住于超离心意之境。(就是提醒我们呐,最关键的关键是要什么?超离于心意的境界。)阿底峡尊者说:
“过去之心已灭,无复存在,未来之心尚未生,所以也不存在,现在之心则十分难于捉摸,难于观察,它没有颜色,没有形象,如似虚空,所以也不存在。”(你说现在的心,现在的心一刹那又变成过去的心了呐,呵……。而且这个刹那本身也不成立呐,这一刹那到底有多长咧?所以心不可得,但也不是没有,也不是空无,啊。心是什么?离一切相,即一切相。这个本来是离言说的,你只有自己通过修行,慢慢用心净除障碍之后,净除你的业障之后,生起智慧,你才能慢慢明白,啊!)
《现观庄严论》云:
“远离此岸彼岸边,二者中间亦不住,
了知一切时平等,此即般若波罗蜜。”
第六:解脱之自性即是涅槃自性
问曰:“如上所说,轮回中之一切法皆非实有或实无。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。(那么轮回中的诸法是什么啊?就好像一个病人的病,病也无实有,是不是?那么治病的药就更无实有呐。像感冒,有了感冒这个病,才有治感冒的药,啊,感冒的病没有了,我们这个治感冒的药也没有呐,对于你来说就没有呐。如果你还执着于一定要吃,没有感冒了,还天天要吃这个感冒的药,那又会得病,吃药也会吃出病来,因为药是对治的。那么佛法是一样,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间,唯有依止上师,给你各种各样的对治,啊,对治错了颠倒过来变成随顺,随顺你的恶习,你自己不会搞,你这样去搞,那明明要你看破放下舍弃的时候,你说你要去行大乘道啊,要帮助别人,明明贪恋着这些人,贪恋着这些亲眷,但美其名曰你要帮助别人,自己不舍世间,这就是错误的,这是很多人,特别是初业行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。由于自己执外界亲友,世间和我为实有,轮回众生执得最多的嘛,就是实有,他明明执实有,这个时候,上师要给他对治,要他舍弃今世,要他放下呐!)那么,涅槃是否实有的或是实无的呢?”
答曰:“有些执有的人,以为涅槃是实有的(或有某种实质的)。”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
《宝鬘论》云:
“涅槃无实尚不可,何况涅槃有实耶?”
若涅槃实有(或涅槃有某种事物之存在),那么涅槃就成为有为法了,有为法就一定有灭亡之日。《中论》云:
“若涅槃有实,则是有为法。”
说涅槃实无也不对,同论云:
“实无亦不然,……”
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,如果能消尽一切执有执无之念想,那个离心意超言说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涅槃了。《宝鬘论》云:
“消尽执有执无心,既是解脱大涅槃。”
《入菩萨行论》云:
“此心若不住,执有或执无,
彼时无诸相,寂灭无所缘。”
《圣梵天请问经》云:
“般涅槃者,一切诸相尽悉泯灭,一切转动悉皆超离也。”
《妙法莲华经》云:
“迦叶!真实了知一切法平等性者,即涅槃也。”
因此,涅槃乃是一种心意动念之止息,远离一切生灭取舍等相者也。《中观颂》云:
“不取亦不舍,不断亦不常,
不生亦不灭,涅槃者如是。”
涅槃离生灭取舍等相故,无所作,无所造,无所转。
《虚空宝经》云:
“无有纤微之可除,无有毫发之可立,
真实洞见实相已,即是解脱诸相时。”
智慧或了达自心等言词皆是指妄念断绝时,才能了悟自心之真相,才是智慧。实际上,那是语言所不能及者。《调摄请问经》云:
“般若波罗蜜者,非任何法可能言,
远离一切名句者也。”
持罗喉罗赞般若佛母偈曰:
“不可言思般若波罗蜜,不生不灭如虚空自性,
各各自明智慧之行境,敬礼三世般若佛母前。”
以上说“了解般若”(之重要本义)竟
般若修持法
下面讨论“心”或“智慧”之修持方法。
问曰:“若一切法即是空性者,了解这一点以后,是否还需要修持呢?”
答曰:“例如银在矿中之时,虽然亦是银之自性,但若不经过熔炼,则银子仍不能出现。如果要取得银子,就一定要销熔提炼矿石才行。同理,虽然一切法本来就是自性空离一切戏论的,但众生的境界中,却显现了万千的事物。因而经受种种的痛苦。因此仍旧必须要对般若有了解和修持才行。”
上面已经略说般若之了解或概念,下面当讲述般若之修法,此可由四个课题来予以讨论。
一、前行,
二、禅定根本位,
三、诸行后得位,
四、修持之证悟境界。
一、前行 这是先要使心能够达到平静和安适。《般若七百颂》云:
“善男子,善女人,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应依寂静处而住,不乐尘嚣,于一切相心不作意,结跏趺坐……等。”
如修大手印加行一般。至于修(大手印)定之方法,则详于大手印诸引导法中:心不住有,不住无,不住取舍,无任何作意,无任何努力适然而住。如谛洛巴祖师云:
“不思不想不识取,不修不观住本然。”
心性休息(口诀)云:
“子兮!诚谛听:汝之妄念境,
于我不能缚,故亦无解脱,
噫唏!应无整无修无散乱,
安住本然境,苏息汝疲劳。”
龙树菩萨云:
“如彼大象兽,春情激发后,
心情恬恬然,不去亦不来,
安然闲散住,我能知此意,
夫复何所求?……”
又曰:
“无任何分别,亦不思一切,
无作无修整,自然宽松住,
此无修整者,自然趋无生,
三世诸如来,同行此一道!”
山岩自在【日去汪学】云:
“不观任人之过失,一切不着而修观,
不求觉受及相应,虽云修观实无修,
亦不懈怠无所事,明念时时常相续。”
《习禅成就论》云:
“修者一无所修也,言语权宜说修耳!”
萨惹哈云:
“于任何起贪,立即舍弃之!
悟境开显时,一切皆是‘它’!
除了它以外,还有何可悟?”
阿底峡尊者云:
“甚深离戏此真如,光明无作亦无为,
不生不灭本来净,自性即是般涅槃,
法性离边无中间,超越心意及妄念,
心地明朗无翳障,不落沉掉而修观,………
离诸戏论此法性,无识离戏而修观。”
这样的安住,才是无错谬的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便。《般若七百颂》云:
“于任何法不取、不持、不舍,才是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法。于任何法皆不住,才是般若波罗蜜之修观方法,于任何法皆无想无缘,才是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法!”
《般若八千颂》云:
“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者,无任何法可修也。般若波罗蜜多之观法,即是观虚空也。”
然则,观虚空究竟是怎样去观呢?同经云:
“虚空无想念故,般若波罗蜜亦无想念。”
《圣集颂》云:
“生与无生二俱不想,是般若波罗蜜多最胜行。”
语自在法师云:
“不去想能想之事,亦不去想不可想之事,想与不想二俱不想,这样才能洞见空性。”
若问:“怎样才能洞见空性呢?”《集真实法经》云:
“见空性者一无所见也!薄伽梵不见一切法,乃是真见也。……若不见一法,是名见真如。”
《中观摄义》云:
“若能洞见无所见,经说是为甚深法。”
《圣集颂》云:
“众人皆说见虚空,应审虚空如何见,
如是见法如来教。”
又,【在日常各种行止之后得位中】应观一切如幻化,心住如幻观而行布施等善行积聚资粮【则必有进益也】。
《圣集颂》云:
“若知此身心,实皆如幻化,
幻化与身心,无丝毫差异,
超离诸识见,行止皆寂静,
此即般若教,最胜之行法。”
《三昧王经》云:
“我以如幻法,变现诸化身,
变象马车乘,以及种种物,
诸物虽显现,实际无所有,
应知一切法,实皆如幻化。”
《真实行经》云:
“心持明念无分别,诸福德行亦不断。”
如果这样去修观,就能使定中与动中,打成一片,即禅定与日用合一无间,这样就能断舍贪心及痴慢了。为什么自己无论是在禅定中或在行动中,都不会起贪心了呢?因为明白了法之自性的缘故。如果能在胜义空性般若波罗蜜中安住片刻,其功德要远胜过闻诵正法,或布施等善根无量倍数。《开显真实性经》云:
“舍利弗!若有众生以一劫之时,听闻佛法,或有众生以弹指顷修观真实义三昧,后者福德远胜前者。是故舍利弗,汝应精勤为众解说真实义三昧。舍利弗!应知诸佛所授记,一切菩萨皆依此三昧而住。”
《广大证觉经》云:
“若以片刻时,安住空性定,
其福尤胜彼,供养三界众。”
《大顶髻经》云:
“以众多劫修习闻思,不如一日修真实法,其福胜前。何以故?依此行持离生死道日疏远故。”
《起信经》云:
“三界众生,尽其形寿,以所有资具而行善事积胜资粮,不如一瑜伽士,以一座时修观空性,其福胜前。”
这是说,此心若不能住于空性,则仅靠其他善业,是不能得到解脱的。《说诸法不生经》云:
“长时持净戒,多劫习禅观,
若不了实性,仍难获解脱,
若人能了知,毕竟空妙义,
则于一切时,于诸法无贪。”
《地藏十轮经》云:
“由修三昧故,能断诸疑惑,
舍此无他道,习禅最殊胜,
智者应勤习”
同经又云:
“经于劫数,于诸经法书写、读诵、持受、听闻,为他解说,不如一日修观(空性),其福胜前。”
一个人如果对空性有了契悟,则一切佛法皆摄归其中矣!例如:空性也可以说,就是三皈依。《无暖请问经》云:
“如菩萨知一切法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;如如来知非色、非相、非法;如实见真如【随顺如是般若义者】,即是以恬适心皈依佛也。”
“如来法性者即是法界也,法界者遍满一切诸法者也。若能随顺证见一切法法性,即是以恬适心皈依法也。”
“依法界无为而修观,依声闻乘无为而修观,或不依有为,不依无为,以恬适心【随顺般若】是为皈依僧也。”
发菩提心也可以说,就是般若波罗蜜多。《发大心经》云:
“迦叶!一切法如虚空无性相,本来光明清净,此即发菩提心也!”
(密宗修法)生起次第中,观佛身及持诵真言等,若有般若才是完整的。《喜金刚续》云:
“无有能修与所修,无佛亦无有真言,
远离一切戏论中,佛与真言皆安立,
五方五佛即在斯。”
《桑结襄经》云:
“塑像与影像,何能生瑜伽,
勤修菩提心,方能成真佛。”
《金刚游戏续》云:
“真言之定义,如来心是也,
法心之要也,法界实性也。”
火供(护摩)亦可摄于般若中。《密甘露王续》云:
“作火供法者,为得成就故,
为息妄念故,烧柴焚物等,
何得名火供?”
六种波罗蜜多亦摄于般若中。《金刚三昧经》云:
“若于空性无动摇,六波罗蜜尽摄之。”
《梵王胜心请问经》云:
“不加思想即布施,不依名言即持戒,
不予细究即忍辱,不取不舍即精进,
不贪不着即禅定,无有分别即般若。”
《地藏经》云:
“智者若观空性法,不依不住诸世间,
亦不住于诸有中,此即清净持戒行。”
同经云:
“一切法平等一味,无相,空,其心于一切法无住无著,是名忍辱,具大利益……若有智者,欲行精进,应于长时断舍一切贪念,其心无住无著,此即真实耕耘福田也,为利一切众生,令得安乐故,应修禅定。舍弃一切重担,降伏一切烦恼,如是行者是真实智者。”
礼拜亦摄于般若波罗蜜中,《虚空宝经》云:
“譬如将水灌入水,或以酥油注酥油,
自见自明智之时,此见即是真礼拜。”
若具足般若,供养亦在其中。《父母谒见经》云:
“若能依止空性法,于如来境生雀跃,
此是能仁最胜供,无有较此更胜者。”
《甘露秘重续》云:
“香花等供养,非真正上供,
若能调自心,是为最上供。”
若具足般若,忏悔罪业亦在其中矣!《清净业经》云:
“若欲行忏悔,应以正直心,
观察实相义,善观真如理,
是最胜忏悔。”
守护戒律及三昧耶,亦可摄于般若之中。《天子请问经》云:
“戒与非戒二俱无贪亦无著相,是名涅槃之我是极清净戒也。”
《十轮经》云:
“住于家室,不剃须发,不着法衣,亦不受戒,惟具足圣谛法性,我说此人是胜义比丘。”
《极无住续》云:
“若能常食彼,无整相续食,
此人能满足,一切宗派义,
诸愚蒙不见,依语言名句,
内外一切法,皆是自心也。”
萨惹哈云:
“读经即是此,持经亦是此,
修观亦是此,心中若执法,
则乖般若教,以有相之见,
不能见般若。”
般若亦摄供物食事等法行,《秘密甘露王续》云:
“食事供物等,种种供养行,
皆归于心性,内外一切法,
莫不摄于心。”
问曰:“如果只是观体性或心性,则一切佛法皆摄于其中,那么佛法中说了许多的方便次第法等等,又是什么缘故呢?”
答曰:“那是为了权巧接引那些迷于实相的下根众生的缘故。”
《显智庄严经》云:
“说因缘关联,次第趋入法,
是为愚蒙人,方便权说故,
俱生成就法,何有诸次第?”
《但却顿蒋续》云:
“我者等虚空,常住解脱中。”
《虚空宝经》云:
“在未能趋入法界大海之前,言地、道,次第等法;尚说得过去,一旦抵达了法界大海之后,地、道等法就一点踪迹都没有了。那里还有可行的地道次第呢?”
阿底峡尊者说:
“专心修观禅定时,不作身口等善业。”
修般若之证验者
行人修习般若之相应相,有下面几种:
(一)自然会对善业较前精进。
(二)烦恼自然会减轻。
(三)对(定慧之)成就会努力去争取。
(四)舍弃一切散乱诸作业。
(五)对此世之一切不贪不著。
《宝鬘经》云:
“由修空性故,自然勤善业……”
修般若之果报
修般若之果报可分两种:一是究竟的果报,一是暂时的果报。前者指获证无上菩提。如《般若七百颂》云:
“文殊!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菩萨摩诃萨当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暂时的果报则是能够产生一切善乐之适意福果。《圣集颂》云:
“佛陀及佛子,声闻并缘觉,
天及王人等,并一切众生,
所享诸快乐,及一切福报,
皆由胜般若,波罗蜜多生!”
括号内文字为上师口述,括号外文字为作者原文,*字号之间为原作注解,所用版本为张澄基老师所著《米拉日巴大师集》简体横版。
本文为三昧禅院所撰,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。
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miputi
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www.sanmeichanyuan.com/?p=2193 | 三昧禅院
最新评论
把每一片花瓣放在旋律中畅想[
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,又让我
博主文笔工夫不错,分析的很透
能得到你的支持是我的荣幸
文章我喜欢的,我下次还会回来
不错,很好,经常来看的,潜水
看文章要留言,呵呵
过来围观一下,留个言